校园占地230亩, 校舍面积近10万平方米,教学设施齐全,是鄱阳县规模最大的学校。2007年,博文中学被授予上饶市“收费诚信单位”,江西省“市重点中学”等荣誉称号,2009年5月,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正式晋升为江西省重点建设中学。县、市、省、军区领导多次视察指导我校工作,并称赞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大学校”。在校学生人数连年攀升,高考录取人数连年翻番。[1]
私立博文中学坐落在离田畈街镇2公里处的荒山上,是由广东曼期特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藉商人)杨青天投资创办的,共计耗资5千万元。2004年9月正式开学上课时,这所建筑面积达8平方米可开设80个教学班的新型中学,只有1000名学生在校择读。面对这个事实,深知“教育是百年大计”理论实质与“高质量学校是高素质教师和高素质学生的共同产物”辨证关系的吴文兴校长,既没有去贪大图全也没有去追求急功近利,而是倾全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和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团体。在教师的配备上,除要求有良好的文化素质以外,更注重的是艰苦创业精神和循序渐进的务实作风;在学生的筛选中,除要求成绩基本合格外,更严把思想品德和理想行为素质关。尤其对于高二、高三转插生及高三复读生,如果是在原校受过严重处分的,成绩再好也一律拒绝接收。为深入教学一线统揽全局,吴校长亲自上讲台担任主课。置身校园人们会发现,无论校委、校长、教师,还是班会班干学生,层层分解各自神圣的职责;无论教学楼、仪器室,还是保安室厕所,处处可见明确的规章制度。
2005年,学校196人参加高考,上二本的61人,三本以上的147人,高校录取率一举突破71.4%并位于全县前列(其中金文榜同学以628分的成绩被北师大录取)。2006年高考中,216人当中有82人上了二三线,174人在三本以上,录取率高达80.5%。其中,本永兵同学以631分考入上海复旦大学,其录取层次,居于全县第二高位。两年来,到该校择读的学生已跃升到2300名,年平均以65%的比例递增。
博文中学之所以在极短时间内取得如此显赫的业绩,不仅在于校领导的科学管理和严于律已,而且还在于教职员工的精诚团结与高效运作。记得刚开班上课时,1000名学生中只有190多人读高三,还不到总人数的20%。面对这个事实,学校广大教职人员既不三心二意也不去胡思乱想,而是积极投身到博文事业中去探索教育教学新经验。学校正处于“零”的起点上,学生虽然不多,但却是一个有着成绩、理想及条件差异的特殊群体。于是,他们决定从学校“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个个成才”的育人宗旨出发,采取分层次教学手段以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即,对于优等学生,竭力提供优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确保他们学有所成,如,配套优秀师资、配备单人或双人间住宿等。对于品学兼优而家庭困难的学生,学校不收取或补贴食宿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要针对其实际基础因材施教使之彰显特点尽量成才,并确保他们学有所得。对于中等学生,则要尽力扶他上马以确保其学有所用与才尽其用。无论哪一类学生,教师们都做到了有问必答、百问不厌,决不特别宠爱或轻视任何一个在校学生。除认真教书育人以外,教师还刻苦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并撰写论文。迄今为止,全校获县以上奖励论文9篇,市级优秀论文4篇,另有荣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奖励论文一篇,体育教师卞正荣,还以优异成绩考取硕士研究生。[2]
走进博文中学,使人为之动容的不是宽阔平坦的400米塑胶跑道,也不是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于一体的综合大楼,而是明净的校园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如黑板报、宣传厨窗、校报、校广播喇叭等。吴校长介绍说,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党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得益于党团员及学生骨干分子。在各组织中,以党支部为核心领导,充分发挥党团员及学生会成员在全校师生中的引导作用和辐射作用,使学校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团委和学生会每年都要联合举行“反铺张浪费、勤俭是美德”演讲比赛、秋运会“校园十大歌手”选拔赛各一次,国庆、元旦、教师节各举行一次文艺表演。在学生会的精心组织下,学生自发创办了“博苑文学社”的校内报刊,还有“博文之声”广播站每天早、中、晚三次联播。值得欣慰的是,各类运(活)动的频频举行,不仅大大丰富了师生的文化娱乐生活,更使有专长或才干的学生大显身手。在两年的高考中,考取各体育、艺术等专业院校的学生有20余人。此外,2005年学校有市级三好学生2名,2006年增加到4名。省委组织部长和省军区司令员来校视察指导工作时,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可以说,各类人才的脱颖而出,为使博文“走出鄱阳,走出江西,面向全国”迈出了稳健的步伐。[3]